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一剪梅》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风婉约、格调清新、意境优美,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一首极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图片[1]-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一剪梅》赏析-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作者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一路诗情画意。

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情深,后来父亲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

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让我们一起感悟《一剪梅》的几点妙处。

01、妙处之一

“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句清丽巧妙,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女词人把季节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体特征的“红藕香残”表达出来。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这句中的“秋”字,是女词人情怀触发的景点,是触景生情的契机,“秋”抽象变具体,为妙处之一。

02、妙处之二

“香”是女词人的嗅觉感受。她不对季节作判断性的说明,而是独特地用感官去进行感受。

由“香残”的“残”中感知到凉秋降临了。这种感知方式与众不同,颇有特色,这是妙处之二。

03、妙处之三

凉秋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容易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

而女词人并没有让自然景象淹没主体的心理思绪,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景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

微衰的秋境和幽幽的秋思两相契合,既非意大境小,亦非境大意小。此妙处三。

女词人淡淡起笔,先勾勒季节特征,然后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二句,写的是白日在水面泛舟之事。

图片[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一剪梅》赏析-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轻”,悄然而行;“独”,独自一人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在孑然一身中,慢慢等待那鸿雁传书,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

这种情绪只属于她,因而无需有人结伴同来,更不必张扬开去。一切只有在“轻”中、“独”中,オ会回味、咀嚼,才能体验、领略得到。

唯有如此,方显独特、深挚之情。

而“月满西楼”这一景象,呼应了“红藕香残”的景象,“满”字显示出时间的推移。

女词人独上兰舟,极目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一直等到“月满西楼”,隐隐显显地透现出相思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借眼前之景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想到丈夫。

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另辟蹊径地揭示出中华女子细腻深挚的情感,丝毫不落俗套。

既有精微的审美体验,又有精妙的审美传达,这首词富有诗情画意,淋漓尽致地抒写词人的别情,用意境刻画深情,词风婉约、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堪称千古绝唱。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