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

十分欣喜,倍感荣幸,略带惭愧。这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心情。

地理于我而言,并不算一门十分简单的科目。尽管高三也曾获得过98、96之类的高分,说起指导,严格意义上讲却也算不上,只得以浅谈见解为妙。

图片[1]-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地理的学科定位。作为一门高考拉分科目,地理有别于其他两门传统意义上讲的文科科目,带有极大的理科思维,而其中也不乏人文性的关怀和理解。故此它对于重于文者稍显深奥,理性与逻辑有可能有街接不上之忧,而对于重于理者而言,它又有许多人文情愫弥漫其中,参悟不透即难以理解。所以相比于其他科目,地理可能显得难学并且学习提分极为缓慢。但在这里,我也并不想说一些无用的心灵鸡汤,告诉大家硬着头皮学下去,使劲刷题就会有出路,因为刷题是最低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方法的问题暂且搁置在这里,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地理是一门分数科目,也是学识科目。所谓分数科目,即是说你在学习时要乘承分数至上的理念,什么样的做法能带来更大的效益,什么样的做法是短期有效,长期无益的,这要求你理性地考虑边际量。但如果你以纯粹功利性的角度去审视,你很容易陷入到思维怪圈之中,诸如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组织字句能为我带来更多的分数,却忽略了自己逻辑上的漏洞以及思维的不足。这个时候更为重要的是学识观点,也即学这个科目在追求分数之余,更要考虑到它背后的思维性。

下面我们具体以目标、方法两个维度去探讨一下。

图片[2]-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首先是目标角度

地理是一个不需要目标同时也需要目标的科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会很容易发现,地理分数与排名受到试卷题目类型的影响而呈现极强的波动性。假如你极其擅长大气运动的版块而此次刚好考到这一个板块,高分的获得是轻松的。反之,则难以得分。我们并不需要对于每一次考试进行硬性的目标要求,在高考前每一次考试都应该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服务,而非成为分数的奴隶。但在学习方面,确实需要目标。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些私人建议,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每个月复习一本课本,用思维导图、背书等形式熟读熟记;

每周保证刷一套综合性卷子,保持手感;

图片[3]-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每天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针对性地挑部分选择题刷刷,大题看看答案。

这样笼统的目标就已经够了,分钟性小时性的目标没有意义,只是做个样子给自己看看,目标如果要定,一定要考虑到意外性,否则很容易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基本上没有按照目标行事。

其次就是方法

这是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也不太想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我们来具体谈谈方法内容。

一、课本

课本的重要性老师肯定会讲,但可能仅仅是说让大家背一背里面的表达,记一记框架和知识点就完了,但课本的内容远非如此。读课本就是读逻辑。

我将课本中的逻辑分为以下几类:总体逻辑、书本逻辑、篇章逻辑、文段逻辑和字句逻辑。

总体逻辑就是几本课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组织的,到底为什么先要学这本书,后要学那本书,这几本书之间有没有什么大的分类,(在老教材中)由自然而人文而具体化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会不会成为答案的组织方式,这一部分平时老师强调得肯定很多。

图片[4]-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书本逻辑就是指在一本书内,章节的安排方式。以老教材的自然地理为例,首先是地球运动,是一个很宏观的视角,在宏观视角中进行围观拆分,产生了由宇宙到太阳到地球到地球内部的划分,这是很直观的。然后为什么视角跳到了大气运动,后面接水与地表形态的塑造,最后又用整体性去囊括?在第二单元里面为什么要先讲冷热不均,然后是热力环流,然后是单圈三圈环流以及到后面的地球气候以及最后的具体气象?这些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们对于前几章的强调和关联很多,并且这其中只有一些底层逻辑,不会有太多复杂的整饰。

但如果我们把同样的问题放到老教材必修三里,甚至是选修课本里,去思考为什么它的具体组织是这样的,就会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好回答了。因为这些逻辑的整理是纯粹个人性的,我即在这里举出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在能源问题中,首先是有什么问题,涉及到有没有,为什么有,有在哪,有的东西怎么样,其次是有没有人要,需求在哪,为什么在这,层次结构如何,然后是供需如何对接,成本如何,效益如何,线路从哪走,这是初始的静态考量。

图片[5]-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其次是在某一方面变化后考虑,例如需求层次变了,供给怎么变,线路怎么变,或者供给遇到了困难,问题是什么,危害怎么样,有没有人解决,什么方法解决,解决的可行性在哪里,解决后对于线路有什么影响,对需求有什么影响。最后是影响问题,考虑到单个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等等。当一个问题被这么抽象性地提出来之后才算是想明白了。课本中这样的逻辑特别多,很多同学视而不见,反而去题目答案里面找逻辑背下来,其实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是课本逻辑应用到了题目,而非题目逻辑与题目逻辑相互贯通。

文段逻辑,这—方面大多数都是具体的知识点,老师会强调的,不多赘言。

字句逻辑其实多数是讲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这一个方面老师会说,但不会过多强调,必须得自己认真读一下考虑一下,很多时候考试表达不精确就是字句逻辑不好,书没读透。与其在考试做题中低效率地示错改正,不若将课本内容读好。

图片[6]-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总之,对于书本虽然不用每个字都背下来,但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些逻辑就出来了,考试时也就不会不知道怎么去组织答案和字句了。

二、做题

在上文中我提到了,刷题是十分低效的方式,因为很多问题出在书没读透,刷题去寻找问题是一种大海捞针的寻找方式。但是我也充分认识到,确实有很多同学是靠刷题而取得了模拟考试的优异成绩,对于此我想劝一下这些同学转变一下学习方法,机械学习短期有效,但如果碰到了 2020年地理题那样从未见过的题目,可能就会无法下笔。刷题,永远只是一个寻找问题的检验手段,如果将它作为学习本身,其实很难取得长效性的后果。

图片[7]-一位复旦学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乐学小窝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实际上考试也只是一种做题,到高三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很难记得上上上次地理考了多少分,因为考试频繁而相似。这时候考试的价值只是单位时间刷好题,任何把考试看的太轻或太重的观点都是有害的。

在做题中示错,积累表达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这些表达如果运用到高考实际题目里,你也得明白为什么要写成这样,这又回到逻辑问题了。

以上做好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地理百分之八九十已经掌握。细节性的东西因人而异,但是思维是共通的,我是到了高三才发现课本的逻辑问题,中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愿这一家之言对于大家有所借鉴。

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坚持主体性思维,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切莫全盘照搬。祝愿大家高考大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