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是我正教着的一个初三学生,从五岁开始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
妈妈一年后有了新家,后来又生了弟弟,小虎根本见不到妈妈。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又木讷寡言,对小虎基本不闻不问。家里只有奶奶照管,奶奶能为他做饭,但管不了其他,所以小虎作业总是不完成,衣服也很少换洗,一年四季身上总有一股味,让同学、老师都“敬而远之”。
小虎有一个爱好就是玩抖音,发自己跳舞的视频。其实小虎在跳舞上没什么过人之处,既无天赋,也不曾有过后天培养,就是在镜头前展示自创的舞蹈,或者翻跟头、耍宝之类。视频发了不少,但根本没人气,也没流量。
为此,小虎想了一个提升人气的办法,给学校他认识的所有同学发钱,请他们关注自己的抖音号,并观看他的视频。他还自称是王一博的弟弟,因为他们的名字只差一个字。为了能像王一博一样走红,小虎还曾跑到成都去参加所谓的才艺面试,不是惊动了两地警察,差一点就回不来了。
小虎的行为有一个突出目的:渴望得到关注,渴望被看见。这是孤独和寂寞感带来的后果。因为得不到父母关爱,几乎没有亲子交流,也缺少朋友,所以小虎特别希望有人能关心自己,他把精力放在网络,想吸引网友注意自己,结果差点引发悲剧。
![图片[1]-单亲家庭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心理困境-乐学小窝](https://picx.zhimg.com/80/v2-206ea947a9fb7bf7d70d31ad50dcc24a_720w.jpg)
随着社会持续的高离婚率,如何保证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出现像小虎这样孤独、寂寞、自卑、任性等心理问题呢?
一、满足孩子的亲和要求,使孩子对家庭有归属感。
家要对孩子有吸引力首先必须是有温度的,其次,家庭作为社会细胞,还得阳光而有秩序,不灰暗,不混乱,不慵懒颓废。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构建良好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形成归属感,减轻孩子的孤独寂寞之感。
1.创建健康的家庭模式。家庭就像一个企业,一个班级,也是需要一个整体形象,一个良好氛围的,不能搞得死气沉沉,让人觉得生无可恋。单身父母可以尝试把家庭打造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模式,比如学会用关心的话语、幽默的语言、暖心的行动彼此表达关心,打造温馨型家庭模式;用共读一本书、一起探讨历史和时事、为彼此设定目标等打造学习型家庭模式等。有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模式,即使是在单亲家庭,孩子也能被吸引,爱上家庭的氛围,获得心灵的满足。
2.和谐亲友、邻里关系。亲友、邻里是家庭关系的向外辐射,也影响着孩子对家庭的认知。一个家庭如果能与亲友、邻里关系密切、和睦相处,那无疑是能得到其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能大大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亲友、邻里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或母爱,比如与舅舅、叔叔相处,孩子能得到来自成年男性的示范引导,弥补父亲角色的缺失;姑姑、阿姨等的参与,能让孩子得到母亲一般的关爱。这都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孤独,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归属感。
![图片[2]-单亲家庭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心理困境-乐学小窝](https://picx.zhimg.com/80/v2-e11d0b42e2a41a6fa6b3c62ddc0c3bcb_720w.jpg)
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避免孩子自我否定。
自卑来自于否定、打击、无视等不良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本就觉得自己是被遗弃者,是弱势孩子,如果再被否定打击,是很难拥有自信的。我们习惯于纠错的教育,但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时候应该是赏识教育。
1.尝试每天发现孩子的优点。当我们把要求提得少一点,把标准放得低一点,会发现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有挖掘不穷的优点。比如礼貌、乖巧、安静,比如爱说、爱笑、爱表现,比如听劝告、明事理、不争不抢等等,孩子身上有许多宝藏。试着每天发现孩子的优点,结果可能会发现自己家孩子就是那个宝藏男孩或宝藏女孩。
2.学会鼓励、赞美孩子。鼓励是动力,赞美是奖赏,用好了这两样,能帮孩子赶走自卑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遭遇失败、受到打击时,更多的会责怪自己,父母要鼓励孩子,帮孩子综合寻找原因,矫正其过度的自我否定心理。当孩子表现进步、优秀时,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甚至加倍的赞美与肯定,把孩子缺失的那份来自父亲或母亲的赞赏也补回来。
3.告诉孩子他很重要。被无视虽比否定、打击来得温和些,但属于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同样巨大。单亲家庭的孩子本来就缺少陪伴,如果父母因为工作、娱乐、社交忽视孩子,与孩子见面、相处的时间太少,甚至对孩子视若无睹、不闻不问,孩子会觉得自己多余,陷入很深的自我否定。单亲家庭的父母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行动,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很重要,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存在,让孩子产生被需要感和价值感。
![图片[3]-单亲家庭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心理困境-乐学小窝](https://pic1.zhimg.com/80/v2-c3efd17eb06c8426fd80eb945a1012eb_720w.jpg)
三、把互动融入日常生活,构筑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不善言谈,或者比较含蓄,不能跟孩子充分交流沟通。孩子到了青春期会隐藏心事,也不愿意跟父母说话。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即不能好好说话,那就一起好好做事吧。
1.让孩子跟自己一起劳动。行动的力量远胜于语言。单身父母常常既当爹又当妈,很辛苦,很多事可以选择让孩子与自己分担,帮助自己去完成。比如修理东西时让孩子打下手,做饭时让孩子摘菜、收拾桌子、洗碗筷等。在做事的过程中有语言交流,更多的是会形成心灵默契,和一种彼此理解、需要的亲切联系,没有复杂的语言沟通却并不亚于语言沟通。
2.让孩子跟自己一起管理家庭事务。一个家庭事务琐碎繁多,一个人要管理好一个家,还要教育孩子,困难很多。单身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既能舒缓自己的压力,还能让孩子理解自己的难处,对家庭产生责任感。比如日常生活开支、添置家具等都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办,让孩子也为家庭的温饱和舒适操一份心,不用大人说,他自然能知道其中的难处,明白生活的艰辛,理解父母的不易,进而对人对事不至于太过主观任性。
3.相互参与对方的学习和工作。大部分父母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恨不得替他去学,但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告诉孩子。为了更好的相互理解,单身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薪资、交友和感情等情况。父母充当孩子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参谋者,让孩子也充当父母工作、生活的参与者和建议者,从而建立一种从行为到心理、从生活到情感都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其实,从头到尾我要强调的都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什么是爱?陪伴是爱,关心是爱,赞赏是爱。怎么去爱?爱在彼此扶助,爱在相互理解,爱在心与心契合。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爱,剩下的这一半必须足够厚重、足够丰盈、足够温暖,才能避免孤独、寂寞、自卑、任性等枝蔓横生,侵入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