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

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

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但随着五十年代她的出走和大陆越来越左的封闭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几乎被大陆的文艺界、出版界和读者群遗忘。

翻开1949年至1980年大陆任何一部(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或论文,都找不到张爱玲的名字。直至80年代初,中国重新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文艺界开始拨乱反正,文学重返伊甸园,又加之对海外文学创作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张爱玲的名字才重新被人们提起。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的小说散文迅速被多家出版社推出被大受欢迎。大家纷纷为她的才华、她的传奇倾倒,大批“张迷”应运而生。

时隔三十年,张爱玲以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再次在大陆走红,海内外许多学者纷纷邀请她回大陆访问。1982年,北京大学著名比较文学研究专家乐黛云女士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看了张爱玲的作品,非常钦佩,她立即恳请张爱玲到北京大学访问,并建议是私人性质的。她的好朋友司马新也劝她回去看看,离开上海三十年,回去一定会有不少惊喜。但张爱玲都一一婉辞了,她说:“我的情形跟一般人不同些,在大陆没有什么牵挂,所以不想回去看看。”

图片[2]-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乐学小窝

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

“在大陆没有什么牵挂,所以不想回去看看”,其实,当时张爱玲的姑姑和弟弟都在上海,期盼着她能重返大陆骨肉团聚。中国人自古有着很强的根的观念、故土意识,而张爱玲却是个例外。

而她的生性凉薄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图片[3]-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乐学小窝

张爱玲家人

张爱玲乃名门之后,系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佩纶的孙女,有着高贵的贵族血统。按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张爱玲的生活应该如童话里的公主一样,然而由于父母的不和,她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苦难与艰辛。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洋场阔少,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不一而足;而她的母亲黄逸梵则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现代女性,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浪漫的婚姻生活。如此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注定是无法长久的。黄逸梵对丈夫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行径深恶痛绝,在张爱玲四岁那年远走法国。母亲的出走,带给她无尽的孤独与凄凉。这个自小没有父爱缺乏母爱的女子一生都缺乏安全感。后来父亲再婚,继母总给她穿自己的旧衣服,这让少女时代的张爱玲感到十分屈辱,她的生活自此又多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后父亲提出想去英国读书,被一口回绝。由于继母从中挑拨,父亲对张爱玲拳打脚踢,并将她囚禁在家中长达半年之久。此举彻底碾碎了家在张爱玲心中的最后一点温情。

一个寒冷的冬季凌晨,她趁机从父亲那里逃了出来,投奔姑姑张茂渊。张爱玲自此无家,对她而言,无论在上海还是在香港或美国,到哪都是漂泊。

图片[4]-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乐学小窝

张爱玲抵美后不再回大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真正追求自由的现代主义文人。

张爱玲十七岁就读香港大学,接受的是纯正的西方教育;她也是吃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乳汁长大的一代人,深得其精髓。她的写作、她的生活完全是现代的、自主的,是一种健康健全精致的个人主义。

然而随着全国的解放,政治强行介入文化领域,文学成为政治的待从。从50年代初开始,文艺界被全面纳入政权的领导管理范畴,从组织机构到人员编制到出版阵地到创作思想甚至表现形式,无一例外。作家不再有对人物、题材等各方面的自主选择权,而只能充当政治与政策的传声筒。另外从解放区来的作家对张爱玲这些国统区的作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一切都是张爱玲无法忍受的。

1950年7月,张爱玲应邀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次文艺代表大会。她坐在后排,旗袍外罩了一件网眼的白绒线衫,而她周围一律是蓝布或灰布的中山装。张爱玲感到自己是多么格格不入,不仅仅是服饰上的,更是性格、观念上的难以契合。张爱玲不懂政治,但她深深地知道,她自由写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她选择出走,选择离开。

1952年夏天,张爱玲以到香港完成学业以契机,一路南下,由上海而广州而深圳,再经罗湖入港。离开之前,她特地去杭州游玩了一次。她还与姑姑约定,彼此不再联系,以免给姑姑带来麻烦。在罗湖口岸,张爱玲行李简单,孑然一身,但她走得非常绝决。

多年以后,我们仍应为这样的出走而深感庆幸,因为从文革众多文人的悲惨遭遇来看,张爱玲的出走是明智的!

张爱玲之所以不回大陆,也因为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真正享受孤独的人。自从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过世以后,她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大多数中国人一生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舒适和富有人情味的社交环境,张爱玲认为这是“真实的生活”而非“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创造而不是适应。为了"创造",物质生活越简单越好,应酬越少越好。她把自己隔离起来,活成了一座孤岛。她是仙境中的人,不愿同世间人打交道,而别人对她又充满了好奇。为了尽可能不被外界打扰,她的住址和邮箱基本上都是保密的。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纯粹与纯真,绝世而独立。

晚年的张爱玲一直疾病缠身。她的眼睛、牙齿不好,经常去看医生。她不喜欢做饭,也不下馆子,尽用牛奶、罐头等方便食品裹腹,所以身体瘦弱,免疫力低下,动辄感冒。有一段时间,她还受一种敏感性皮肤瘙痒症的侵扰,几乎每隔一星期就搬一次家,累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

张爱玲终究没有回去,但她对大陆,特别是她出生、成长及成名的上海还是有感情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恢复了与姑姑和弟弟的通信,心系着上海的亲人。有一次她的朋友林式同打电话说要去上海,她似乎陷入了沉思,停顿了一两分钟才缓缓地说:“哦,上海,恍如隔世!”

张爱玲向来就是一个把自己隐藏得很深的人。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是充满苦难的童年时光?是悠长曲折的少女时代?是父亲昏昏欲睡的老宅?是母亲离家出走的背影?还是她上海创造的一个个文学传奇?或许还有她和胡兰成刻骨铭心的爱情?……

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图片[5]-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乐学小窝

虽然张爱玲出走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向喜欢她的读者、向她自己这一生做了告别。

60年代后期,张爱玲很少再创作小说,而是开始了学者式的生涯。她豪掷了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写成了红学专著《红楼梦魇》。张爱玲七八岁的时候,就读过《红楼梦》,这本小说是她终身的伴侣,精神的源泉,她的创作颇受影响。她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研究红学,也是对《红楼梦》滋养她一生的报答和酬谢!

进入90年代,张爱玲自感自己去日不多,她委托香港皇冠出版社编印《张爱玲全集》,其中每一部作品她都亲自校对过。她还编了一本配有文字说明的相册集《对照记》。其中收图五十多幅,青少年时代的照片居多,这是她留给读者最后的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在张爱玲眼中,生命的进程如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有了生命,不管多么悲欣交集、乐不抵苦,她都要顽强地活下去。而当生命最后的最后到来时,她也能坦然面对。1995年中秋月快圆的时候,一生最喜欢月亮、最爱描绘月亮的张爱玲独自平静而自然地走到了生命尽头。

遵照张爱玲的遗嘱,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了辽阔的太平洋……

岁月勿勿,每个人都免不了霜刀风剑的夹击,而张爱玲永远活在岁月之外,她是这世间最自由的人!

图片[6]-张爱玲为什么不回大陆【原因浅谈】-乐学小窝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